心衰是西医的病名,全称是心力衰竭,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(或)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。换句话说,心脏是我们身体的血液中心,它本来有能力把有营养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,再把全身各处利用过的血运回来。如果心脏病了,它不再能够把血送出去,或者收回来,那就可以说“心衰”了。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病的最终阶段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,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。
中医学中的心力衰竭是指什么
原来中医学中没有这个病名,据不同临 床表现,心衰在中医学中分属于“心悸”、“喘证”、“水肿”等范畴;部分左心衰夜咳和咯血、右心衰瘀血性肝硬化和胸、腹腔积液则当分属中医的“咳嗽”、“血证”、“积聚”、“悬饮”、“鼓胀”等范畴。其联合症状以“悸—喘—水肿”为主,诊断依据有:心悸、气急、不能平卧;咳嗽、咯痰、白色或黄色粘稠痰;颜面唇甲发绀;四肢寒冷、水肿;尿少或无尿;头昏目眩,精神萎靡,烦躁汗出;自汗盗汗;下肢水肿、胸水腹水;舌象脉象的变化。现基本达成共识称其为“心衰病”与西医的病名基本吻合。心衰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过程,病因可为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、久病、各种失血、过劳、思虑太过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,最终心失所养。心阳气虚是发病关键。心的阳气充足,才能维持全身血液正常运行和心脏的正常搏动;心阳气失调,气血运行出现障碍,长年累月得不到纠正,由轻渐重,最终导致心悸怔忡,血脉瘀阻,水道不利,少尿水肿。心与肺同处胸中,正常的气血运行维持着肺主呼吸的功能,心气不足就会引起肺失肃降,肺气机升降出入异常,就会发作胸闷、喘息、气促等症状。因此在心衰的疾病过程中“血、气、水”三者相互影响、相互转化,迫使疾病加重。
怎样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
如何减少心衰的发生,首先要预防冠心病。要从改善生活 方式着手,饮食方面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,比如带鱼、蛋黄 以及动物内脏和肥肉等,天天大鱼大肉绝不是好现象,高脂饮 食是引起“三高”(高血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)症的重要因素,要尽量避免;运动方面要加强锻炼,每星期要进行两三次、每次 30分钟的有氧运动,对于防止冠心病大有裨益;心情方面要愉快而不过分激动,动不动就要与他人争执、争强好胜、容易生气等都会导致心脏病的高发。冬季不能只要风度,不要温度,要注意保暖,避免感冒。出现发烧、贫血、甲亢等疾病,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不要呆在家里讳疾忌医。心衰患者一定要控制饮水量。过量饮茶喝咖啡,对心衰是绝对不利的。心衰主要是心脏的泵血有问题,如果喝水过多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。发现水喝多了,要吃点利尿剂,把水排出去。心衰患者可以适当地运动,循序渐进。重症心衰患者,开始先在床边坐一下,然后扶着床沿走几步,再走到屋子门口,直至慢慢走上大街,走向公园,去参加运动。
中医治疗心衰重视防治结合
中医认为心衰主要问题在于气虚血瘀、阳虚水泛,其中气虚、阳虚是本,血瘀、水泛是标。也有由阳虚发展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可能。治疗是应以益气活血、温阳利水为主,同时应当兼顾个体差异,根据症状的不同,辨证论治,最终达到纠正心衰的目的。西医对心衰的治疗首先要防治病因,再利用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,减轻心脏前后负荷,消除心衰的诱发因素。中医重视“治未病”也是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的意思。“既病防变”是说已经病了就要防止进一步加重,与西医的积极治疗原发病异曲同工。值得注意的是,临床常用的洋地黄类强心剂、利尿剂有明显的副作用。西药毒、副反应严重的患者、肝肾功能障碍的的患者、慢性顽固性心衰、西药常规治疗无效者、长期依赖洋地黄类强心药物者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衰可以提高疗效。心衰患者终日疾病所困,失去劳动能力,白天不能正常工作;心悸、气急、不能平卧,晚上也不能很好休息,常伴失眠,故需要佐以珍珠母、远志、酸枣仁、夜交藤等安神助眠的草药提高睡眠质量。睡前热水泡脚、足底按摩也能安神助眠。
鲁卫星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衰诊疗中心主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,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。专长:擅长采用中医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,心力衰竭,高血压,糖尿病,高脂血症,脂肪肝,心律失常、室早、房早、房颤,心肌炎,冠心病,周围血管疾病,冠状动脉支架、搭桥术后,以及胸痹心痛、心悸、失眠、不寐、喘憋、水肿、乏力、头晕、卒中、偏瘫等疑难杂症的治疗。
09-26 来源:未知
05-25 来源:未知
07-01 来源:未知
05-20 来源:未知
06-16 来源:未知
07-28 来源:未知
05-13 来源:未知
09-20 来源:中国民族网
09-20 来源:本网站
09-21 来源:未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