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农民院士”朱有勇:科学要打破常规 要有创新精神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images/20221115/f0defed5f17e2cb160c85f2f78f3e93a.jpg

  11月14日上午,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走进曲靖农业学校,开展“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”主题报告,与学校师生们分享他扎根泥土,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,积极探索科研攻关的实践故事。市委副书记、市委统战部部长马国庆到场聆听报告。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images/20221115/318a50bf2565dca923b157f1dfe84896.jpg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images/20221115/ede7b82f205df26e3ce6d942e2c70455.jpg

  一大早,曲靖农业学校报告厅座无虚席,学校师生们激动万分、翘首以盼朱有勇院士的主题报告。朱有勇院士以《一个“农民院士”的科研简历》为题,分启蒙、求索、回归三个篇章,用幽默朴实的语言,一个个生动有趣故事,带领大家回顾了他从求学到扎根泥土探索科研,最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历程。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images/20221115/d976ad00ab8e41d72d65b6f8424cf2aa.jpg

  “我们科学家们一定要打破常规,我们经常跟大家讲的,季令非常重要,一定要让你的季令对了,但是我们还要创新,把整个季令反过来用,把热区的冬天当成我们昭通、曲靖的夏天,把它的春天当成秋天,一种就种成功了”。朱有勇院士分享了他探索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的心路历程,他把创新精神融入实践,将冬天旱季生境(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)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耦合,创建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,打时间差,错季种植,成为我国最早上市的鲜薯,朱院士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称号——“土豆院士”。

  从“冬季马铃薯”到“林下有机三七”,再到“水稻上山”,朱有勇院士说的最多的就是创新,他也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敢为人先的“创新精神”和质朴真挚的“为民情怀”。

  聆听报告后,学校师生表示,要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,争做党的“三农”政策的宣传员、农业科技的传播者、科技创新创业的“领头羊”、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,以科学技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
  延伸阅读       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images/20221115/0577b6ac1b0428678d5af38969af4f23.jpg

  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、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。先后荣获“时代楷模”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、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。朱有勇院士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,多年来,他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,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,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,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,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“农民院士”。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images/20221115/a68319cdadca5d954047673ef5741d3d.jpg

相关推荐
新闻聚焦
猜你喜欢
热门推荐